首页 >> 被动房百科 >>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规范 >>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
详细内容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

52. 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 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供暖制冷需求, 实现超低能耗目标。
53. 超低能耗建筑宜优先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满足室内供冷或供暖要求, 不用或少用辅助供暖供冷系统。
54.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热回收装置使新风和排风进行热交换, 回收排风中的能量。 新风热回收装置示意图如图 13 所示。

blob.png

图 13 新风热回收装置示意图


55. 热回收装置按换热类型分为全热回收型和显热回收型两类。由于能量回收原理和结构不同, 有板式、转轮式、热管式和溶液吸收式等多种形式。 常用热回收装置性能可参考表 6。

表 6 常用热回收装置性能

项目热回收装置类型
转轮式 液体循环式 板式 热管式 板翅式 溶液吸收式
能量回收形式 显热或全热 显热 显热 显热 全热 全热
热回收效率 50%-85% 55%-65% 50%-80% 45%-65% 50%-70% 50%-85%
排风泄漏量 0.5%-10% 00-5% 0-1% 0-5% 0

 

56. 热回收装置的选择
(1) 热回收效率是评价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的主要指标, 设计时应选用高效的热回收装置, 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1不应低于 75%;
——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焓交换效率2不应低于 70%;
1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2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排风进口焓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热回收装置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 0.45 W/(m3/h);

(2) 热回收装置的类型应根据地区气候特点, 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确定: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夏季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大, 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与显热回收相比, 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
——严寒和寒冷地区, 全热回收装置同显热回收装置节能效果相当, 显热回收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但全热回收装置利于降低结霜的风险, 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综合考虑。
57. 热回收装置新风侧应处于正压区, 排风侧应处于负压区。
58.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宜在新风入口处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置, 为室内提供更加洁净的新鲜空气, 并有效减小雾霾天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同时也可避免热回收装置积尘、换热效率下降。
59. 空气净化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大于等于 0.5μm 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 80%(即高中效过滤器), 且不应低于 60%(即中效 I 型过滤器), 并应设置预过滤器;
(2) 总初阻力应尽可能低。
60. 新风系统设计要点:
(1) 新风量宜按总人数确定, 每人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应按 30m3/h 计算;新风量应与排风量平衡;
(2) 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且可调控;新风系统宜与外窗开启感应装置联动;
(3) 新风气流应从起居室和卧室等主要活动区(送风区)流向卫生间和厨房等功能区(排风区)。 楼梯间、过道和敞开式厨房的餐厅可作为过流区, 通过空气流动间接得到送风和排风, 保证所有房间得到充分通风。 室内气流示意图如图 14所示;
blob.png


图 14 室内气流示意图

(4) 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均应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回风口和回风管道安装确有困难时, 可在主活动区域设置集中回风口与回风管道连接, 其他房间设置过流口与主活动区间联通;对不能设置回风口或过流口的房间, 其内门与地面间净空应留 20mm-25mm 的缝隙, 用于回风;
(5) 新风系统风道和风口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尽可能降低管道和风口风速, 主风道风速宜小于 3m/s, 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 1.5m/s;
——过流口应有隔声降噪设计;
(6) 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上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 并与系统联动, 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7) 宜设置新风旁通管, 当室外温湿度适宜时, 新风可经旁通管直接进入室内, 不经过热回收装置, 以降低能耗;
(8)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震处理;新风出口处和排风入口处宜设消声装置;风机与风管连接处应采用软连接。
61.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措施;防冻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
(1) 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 可采用电加热方式;有集中供暖时, 宜利用热网回水加热, 以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
(2) 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 预热室外空气, 冬季预热出口风温不宜低于 4℃。
62. 有条件时,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宜利用土壤蓄存的热量和冷量, 即以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 的方式对新风进行预热预冷。 地道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道内壁应光滑, 并尽量减少弯头和分叉管, 以减少阻力损失和利于清洗;
(2) 地道应有均匀的坡度, 使凝结水能顺畅流入疏水井;
(3) 疏水井应便于清洗。



在线客服
-
seo seo